目前分類:職場生涯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陳文茜表示:很多人問的問題都是:「我該學什麼?」、「我該做什麼?」

我想分享的是,有個年輕人提到,他念MBA,目前還在讀書,可是找不到工作,只好去開吊車,當吊車司機。一個吊車司機的月薪有新台幣4萬塊,再加班可以領到5萬塊,如果去做一般服務業,可能只有3萬多。他就問了張忠謀跟郭台銘,該繼續下去嗎?

郭台銘回答:你是研究所畢業的啊,那你跟本來開吊車的人是不一樣的。你應該不斷思考開吊車可以用什麼方法更有效率。

他就講了在中國很有名的三一重工的故事。它的創辦人梁穩根,因為不斷想怎麼把機械做得更好,後來變成大老闆。這個意思是,你有腦筋,不要覺得做這個工作委屈,你可以跟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出路。

張忠謀遇到這類問題時,他說起他的父親20幾歲就在南京、廣州當上銀行經理,後來是寧波財政局長。45歲抱著「美國夢」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讀企研所,當然是全班最老的學生。47歲碩士畢業,雖然還有雄心大志,卻抵不過大時代的殘酷,在異鄉只能無奈地與妻子開一家小店,維持生計。

於是他跟太太說,我們要替兒子著想,我如果接受別的工作,兒子就不能在美國最重要的城市接受教育。這也是為什麼張忠謀一直很了解什麼叫做「沒有國家就沒有自己」。

當時他用這個答案回答:我爸爸開雜貨店為什麼會賺錢?因為他曾經是財政局局長跟總經理,跟別人配貨取貨、談判價格、跟猶太人競爭,他都能獨樹一幟。

兩個人回答的角度不一樣,但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永遠不要覺得手上的工作低賤,如果你夠好。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薪水太少了,很難存到錢。」說這句話的是我一位高中同學,那天我們約在台北車站附近聊天。

他在科技業上班,年薪剛破百萬,我心裡想著:你這樣都存不到錢,那領22K的人情何以堪。看到他肩上揹著名牌包,手裡拿著哀鳳和星巴克,存不到錢的原因應該很明顯了。

「你覺得正常人一年在飲料錢上應該花多少?」我問

「幾千元吧,最多5千?」

「如果你不喝星巴克,一年可以存下多少錢?」

「我也沒有每天喝……,大概要2萬元……」工程師對數字很敏感,他馬上就算出來。

其實,很多人薪水不夠用、存不到錢,背後的真相是「沒有正確方式計算收支」。

一杯飲料是1萬元,不是40元?

工作鬱悶,每天就會想來一杯飲料,只要40元,就能換到一個下午的小確幸。但如果每天上班都喝一杯,一年約有250天左右的上班日:

40元×250天=10000元/年

沒錯,一杯飲料的價格就是10000元/年。同樣是40元的飲料,每天喝1杯,和每週喝1杯,結果差很大!

如果每週只喝一杯飲料,一年52週,一共只會花掉2080元。光是一杯飲料,一年就可以差了8000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錢的力量!

「持續性」的 收入或支出,稱為「現金流」

例如:

薪資收入22K:每一個月就會 收入22K現金流

手機通話費1000元:每個月要 支出1000元現金流

股票股利10萬元:每年領10萬元現金流

車貸、房貸:每月要還一次固定金額現金流

它的特性在於「穩定」、「持續性」的「現金」流入或流出。

明明很少買奢侈品,為什麼薪水還是不夠用?因為你沒有用「現金流」思考。

其實一杯飲料,比一支iPhone6還要貴?

例如:一支價格24000元的iPhone6,看起來好像很貴。假設一支手機可以用2年 (共24個月),24000元分攤到24個月,一支iPhone6每個月支出等於是1000元。而每天一杯50元的飲料,每個月支出是1500元。看看下面這張表,從現金流的角度思考,飲料竟然比iPhone6還貴!

反過來說,如果能增加每個月1000元的現金流,就等於賺到一支iPhone6。

同樣的道理,不管是透過加薪、賺外快、或是省下飲料錢,如果每個月都能穩定地多賺到1000元現金流,你不只可以買到一支iPhone,而是可以每2年就換一支價值24000元新的iPhone,50年一共可以換25支全新iPhone!

1000元看似很少,但如果是「1000元的現金流」,力量其實非常大。

現金流能把龐大的金額,變成小又明確的目標

例如,想買一間1,200萬的套房 (先不考慮利息)

方法1. 賺1200萬

這1200萬要怎麼賺?還真是個難題。額外多接幾個case多賺個600萬、靠股票撈一筆賺個600萬,這幾百萬聽起來毫無頭緒,全都缺乏確定性。

方法2. 每月賺40000元現金流,持續25年

如果改成,你要「賺每月40,000的現金流」25年,就能買下價值1200萬的套房。就變成一個比較可執行的目標。

例如:薪水收入增加10000元,節省生活費增加10000元,股票和基金的利息每月多領20000元(每年240000元),你就能擁有這間價值1200萬元的房子。

比起直接賺到1200萬,換成現金流,似乎就比較有方向了。

把問題用現金流來解決,能做到的事 就變多了。

複習一下:

1. 現金流,指的是穩定且持續性的收入和支出。

2. 一杯飲料40元看似便宜,但每年卻可以花上10000元;一支24000元的iPhone,每個月其實是1000元。

3. 把金錢問題換成用現金流來思考,能做的事就變多了。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負責轉型的領導者以及相關的管理者,都必須學習個人心理學、群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變革心理學。心理學有助於我們了解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顧客與供應商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管理者與屬下及任何管理系統的互動。

員工基於自己內在的動機,想要做好工作,才是可貴的。外在的激勵、過分的肯定或獎勵,將會摧毀員工的內在動機。例如,生產線上的工人對於自己的技藝引以為傲,這是內在動機;但是獎金制、依績效給薪、強迫排名,則會摧毀人們的內在動機、自信心與上進心,也會破壞人們的合作意願,這在企業組織、或是學校,都有數不清的例子。

請花時間去傾聽員工心聲,別再只是用金錢來獎勵員工了!

有個小孩不知基於什麼原因,每天晚餐之後會自動洗碗盤。他的母親對這乖小孩感到很欣慰。某一天晚上,她為了表達感謝,遞給小孩一枚2角5分美金的硬幣。可是從此以後,小孩就不再洗過任何碗盤了。母親付錢給他,從而改變了彼此的關係,也傷害了他的自尊。他過去之所以洗碗盤,純粹只是想享受「為母親做點事」的樂趣。

如果小孩在學業、音樂,以及運動方面表現良好,父母或師長就以諸如玩具和金錢做為獎賞,那麼他們會學到,績效良好時就會有獎賞。當他們長大成人,盼望有形獎勵的欲望支配了行動,使他們成為依賴外界提供的實物才會有動機,才感到舒服。他們往往會賣力工作去賺很多錢,然後到了中年,卻會感到工作並沒有意義。藉由外部因素來激發動機,賦予意義,終將會損及自尊,讓人感到無法掌握世界,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而心懷沮喪。

每個人都各不相同。身為人的管理者必須體察到這些差異,並且善用這些差異,讓每個人的能力與性向得到最佳的發揮。人類與生俱來有與人交往的需要,有被愛與受尊重的需要。學習是人類出生就有的自然傾向。學習是創新的源頭之一。人人有享受工作樂趣的權利。良好的管理,有助於培養和維護這些先天的正面特質。

家庭環境可能在幼年時期就戕害了兒童的尊嚴與自重,並進而損及或摧毀他的內在動機(例如為了表達感謝小孩洗碗,所以給小孩金錢獎勵)。

外在動機有可能間接帶來正面的結果。例如,人們因工作而有金錢收入--這是一種外在獎勵。他準時上班,穿著整潔的服裝,並且發掘出自己的某些能力,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提升自尊。

某些外在動機有助於建立自尊。但是,若完全順從外在動機,會導致個人的毀滅。為了爭取好等級,寧願壓抑學習的樂趣。在工作上,在目前的體制下,工作樂趣、創新,都比不上好的排名來得重要。外在動機發展到極端,將會粉碎內在動機。

身為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致力於了解每位屬下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每個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這正是為何管理者要花時間去傾聽員工心聲,這一點是如此的重要。

 

用金錢感謝,卻傷害了他?

在底特律某家飯店,有位男士幫我把放在服務台邊的行李,送到我的房間,他可不是飯店的員工。那個箱子相當重,而且當時我又累又餓,急著想在11點餐廳打烊之前去吃點東西,我就拿出兩塊錢塞給他,謝謝他的協助,但他拒絕接受。我傷了他的心,竟嘗試以金錢來獎賞他。他只是想幫我的忙,而不是想賺我的錢。我卻想付錢給他,這使得我們之間的關係為之一變。雖然我是出於善意,但卻弄巧成拙。我發覺以後要小心些。

另外一次我搭乘全美航空公司(U.S. Air)的班機,抵達華盛頓國內機場時,有位職員一手幫我提起重重的行李,另一隻手扶著我,護送我出機場,司機正在外面等。我心存感激,匆匆地從口袋掏出五塊錢塞給她。「噢,不要。」我又做了一件錯事。我愣了一下,問她的姓名:「黛比。」之後,我寫信給航空公司的總裁,索取黛比的地址與電話號碼,好讓我有機會向她表達歉意。總裁回覆說,在華盛頓可有好幾位叫黛比的,他不能確定是哪一位協助過我。

我不清楚自己犯過多少次相同的錯誤

以金錢的形式來報答他人,只是為了求自己的心安,但此一行為屬過猶不及,對於協助我們的人的士氣,卻是一種打擊。論功行賞與績效排序都會打擊士氣,也會製造衝突與不滿。如果公司實行這種錯誤做法,將會自食惡果。而且損失的幅度還難以衡量。

對某人表達感謝,可能遠比回報金錢更有意義。

有一次,我因腿部受到感染,一位免疫學者德(Dv)醫生曾為我注射疫苗。我要出院時,收到他送來的帳單。我隨著支票附上一封信,對於他精湛的醫術與悉心的照顧表示感謝之意。數週之後,有一天我無意間遇到他。他早就忘記支票的事,但是那一封信?他完全沒忘。他還隨時把信放在口袋內。他告訴我,那封信對他很有意義,因為讓他知道有人在乎他的關懷。

2年之後,我在華盛頓去拜訪希(Sh)醫生,他隨口告訴我:「我有一天遇到德醫師,他向我提起你。」

假如我在支票上多加5塊錢來表示感謝,那將會如何?那必定會傷害他的心,而又成為一個可怕的矯枉過正之實例。

我認為,在上例中,一種好的表達感謝之意的方式,就是捐一筆錢給醫院,讓德醫生能去治療那些無力負擔醫藥費的病患。

給員工獎賞,最後只會激勵員工去為獎賞而工作

身為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致力於了解每位屬下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每個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這正是為何管理者要花時間去傾聽員工心聲,這一點是如此的重要。管理者應了解,員工所尋求的,究竟是公司的認可,或同事的,還是工作的成果能夠對外發表,還是採行彈性的工作時間,還是有時間到大學去進修?如此,管理者才能夠知道如何給員工正面的結果,甚至能引導某些人以內在動機來取代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有可能間接帶來正面的結果。例如,人們因工作而有金錢收人──這是一種外在獎勵。他準時上班,穿著整潔的服裝,並且發掘出自己的某些能力,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提升自尊。

某些外在動機有助於建立自尊。但是,如果完全順從外在動機,會導致個人的毀滅。為了爭取好等級,寧願壓抑學習的樂趣。在工作上,在目前的體制下,工作樂趣、創新,都比不上好的排名來得重要。外在動機發展到極端,將會粉碎內在動機。

本文節錄自經濟新潮社出版《新經濟學‬:產、官、學一體適用,回歸人性的經營哲學》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放慢腳步,就被超越」的壓力,使得各行各業無不急於發展電商通路,相關人才也炙手可熱,只要在業界稍有成績和口碑,不只薪資高、升遷快,被挖角和跨國境發展的機會也相對較多。

然而,電商人才和傳統零售達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憑什麼懂電商就能走路有風?關鍵差別就在數位化、數據化和跨界演出3大能力!

4趨勢,宣告「電商人才年」

由於電子商務太熱門了,大家朗朗上口,各行各業都想沾上邊,它的意涵有被擴大解釋的趨勢。

到底什麼是電商?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定義,只要是經由電子化形式所進行的商業交易活動,都可稱為「電子商務」。亦即「商務+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而這也賦予電商活動無限的想像空間,不只賣實體商品,連賣「服務」的商業活動,也被納入廣義電商範疇。

展望2016年,台灣電商領域正朝著這種模糊邊界、充分跨界的特性邁進,而形成5大混種趨勢,從中可以窺見整個業態與人才未來最需具備的能力和特質。

首先,各行各業搶進電商領域,百花爭鳴,品牌經營自己來。電商人才不只要虛實整合,還要在虛實間自在遊走。

根據東方線上E-ICP資料庫統計, 2011~2015年消費者上網購物的比率已穩定養成,而且各大品牌不再只依靠大型電商賣場,而是開始自營專屬電商通路。

第二,跨境消費成形,企業與人才一起打全球賽。消費者無國界,在美國亞馬遜(Amazon)、中國阿里巴巴、台灣富邦momo購物網買東西,一樣是一指搞定。

第三,台灣在2014年開始啟動第三方支付合法化,兩岸金流議題解套,幾乎同一時間點,中國也開始實施電商直購進口法令,企業銷售腹地瞬間擴大,跨境消費商機進展飛快,台灣品牌都將2016年當作是將業務先伸進中國,做大規模,一舉開打「世界盃」的關鍵年。頻繁跨國商務旅行,也已成為電商人才的工作常態。

第四,電子商務不只比速度,也比便利。台灣都會區從1日到貨走向6小時到貨,展望2016年,嘗試2~3小時到貨的店家將迅速增加。富邦媒體科技總經理林啟峰指出,在倉儲系統到位後,台灣電子商務將可以做到消費者下單10分鐘內理貨、包裝完成,裝上物流車及時送出,電商人才也開始要精通倉儲、備貨成本的概念。

第五,由大批商務「通才科長」領軍。大數據應用普及化,當購物平台可以透過大數據科技,依照消費者喜好做出客製化產品「智慧推薦」時,電商團隊也可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按讚數預測,來書寫最有效的產品文案行文模式。未來電商人才必須具備將數據、市場、行銷、通路、科技等等一把抓的能力,同時還要兼顧消費者購買時的娛樂性和愉悅心情,等於是宣告「商務通才」的時代已經來臨!

影音廣告聯播平台果實夥伴公司董事長陳宏守形容,在電商領域最有力量的就是「科長」層級的中階主管。他們擁有策劃專案的能力,並往上溝通、向下執行,打造全新戰場。

先補充3大知識領域,再用想像力串聯消費者與產品
然而,這樣的工作在哪裡?人才哪裡找?

在每個行業都搶做電商的態勢下,人才職缺到處都有,但人力嚴重不足。PChom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董事長詹宏志就直接預測,未來5年,台灣電商人才缺口將高達10幾萬、甚至20萬人,尤以工程師和電商企畫人員缺口最大。

林啟峰也明確指出,過去台灣職場一直講究跨界、跨領域人才,而這樣的人才面貌和需求真的在電商領域實現了!

「跨界,最需要的是想像力。要能夠跨足產業與產品know-how(知識)、數位科技與大數據解析,然後想像如何靈活運用這些技能,把消費者與產品端有效率地串聯起來,拓展新業務,」林啟峰說。跨界人才為企業帶來無限可能,職涯和薪資前景自然也無可限量。

目前,電商團隊和大數據團隊一樣,都是由產業專家、數位科技專家、數據統計專家3種人所組成。理論上應是產業專家最具跨界潛力,因為他們已深知市場動態,只要再進修數位科技和數據統計知識即可;但實務上,台灣電商界卻常由IT工程人員率先轉骨,領導團隊發展。

林啟峰自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管理科學碩士,曾任花旗銀行資訊部負責人,但最後跨足財務、行銷、電視購物、網路電商平台等多個領域。

個人練能力:數據+邏輯推理
企業養人才:鼓勵跨部門挑戰

林啟峰分析,電商人才想跨界自我養成,過程會有點辛苦,必須個人端和企業端都付出心力。

從個人面來看,資深工作者要心胸開放,勇於挑戰自我極限,跨領域進修;新鮮人則必須在學校時就意識到必須具備「通曉數據」和「邏輯推理」兩個基本能力。

從企業面來看,企業必須對人才跨界懷抱包容力,把跨界訓練當作必要成本,不能只想走捷徑從外部挖角,因為電商是新興領域,人才是真的稀缺。

以富邦媒體科技為例,內部鼓勵人才跨部門移動,跨部門升遷是常態,做不好被調回原部門是常態,因部門頂尖員工調動而發生短期戰力降低的衝擊也是常態。在這樣的文化鼓勵下,不管是職級三級跳或跨界不成功都很常見,內部眼紅或員工覺得沒面子的氛圍也會降低。

「我最常說,電商人才最講究的是有沒有把自己隨時裝備好,千萬別一開始就擔心能不能跨界成功。這一行是有guts(膽識)的人就全盤拿去,公司內最好有人可以取代我的職位,我就可以開心打高爾夫球,領豐厚股利悠閒過日子,」林啟峰說。你有企圖心挑戰電商高薪嗎?選對有完整人力培訓計畫的企業任職,便是一條基本捷徑。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機器人是否會全面取代某些人類職業?這個答案尚未有定論,目前智慧機器人在現實世界扮演的角色大多算是人類的「同事」,只是,誰為主、誰為輔?

《新科學家》(The New Scientist)網站指出,Facebook、虛擬助理新創公司Clara Labs、客服人工智慧公司Interactions等科技公司已有專門幫助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訓練師」。

Facebook發言人恩汀(Ari Entin)表示,他們開發了代號M的新數位助理,負責透過Messenger下訂單、送單、提醒等類似飯店櫃臺的服務,而人工智慧訓練師要幫忙確認一些人類發音或用詞,讓M能正確協助到客戶。

另外,像記者編輯或金融顧問等職業,在美國、英國及中國等,也一一開發出寫稿機器人或機器人投資顧問。

IBM的人工智慧“Watson”華生醫生可分析大數據,幫助真正的醫生做出診斷決策。在這些例子裡,機器人則比較像助理或支援角色,例如寫稿機器人主要產製財經、體育等以數據為主的新聞,或使用演算法篩選熱門文章、查核事實,讓人類記者和編輯可將心力放在長篇報導或其他編輯事務上。機器人金融顧問,或許用於拓展投顧市場勝於取代原有人類顧問。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NRI)分析,專業知識或技能要求較低、偏制式作業模式的工作,最有機會遭到機器人全面取代,例如產線作業員、製造業人員、行政人員、公車司機、清潔人員等。如何發揮創意和溝通等軟實力,讓機器人成為你的助力而非阻力,恐怕是各行各業工作者得未雨綢繆的課題。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眼前方,2016年有哪10大正夯的機會,值得已創業者思考、準備創業者重新擬定方向,而職場工作者更能從這些線索中淬鍊未來?

展望新的一年,似乎是困境與商機並存的一年。《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指出,2016年將是3個W:“Woes”(困境)、“Women”(女性)、“Wins”(輸贏)的總結。換言之,2016年人類面對的挑戰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不過,考驗的產物是新思維,解決問題的另一面就是新商機。放眼前方,2016年有哪10大正夯的機會,值得已創業者思考、準備創業者重新擬定方向,而職場工作者更能從這些線索中淬鍊未來?

1. 從網路到行動商機
無縫接軌的消費旅程

《經濟學人》報導,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在2013年已超越美國,2016年,中國行動商務在網路購物上的比例更將超過5成。

而根據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歷年調查結果也顯示,由於熟齡人口快速增加,台灣民眾使用手機及智慧型手機進行網路購物的比率,從2014年的41.7%提高到2015年的49.4%。換言之,兩岸行動商務所帶來的行動服務,都將在2016年有爆炸性成長。

行動商機也屬於O2O(Online to Offline)浪潮的一部份。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別蓮蒂的研究指出,愈來愈多消費者的購買型態遊走在虛實購物之間,其中尤以線上訂購、線下超商付款取貨的比率最高,超過5成以上。

對消費者而言,已經分不清實體消費和網購的具體差異。而對實體商家而言,結合平台業者完成虛實消費流程,已是大勢所趨。換言之,想抓住市場,首先要懂得「虛實流暢接軌,可自在轉換」。再加上行動商務結合金流操作,愈方便就愈得消費者青睞。

2. 金融科技商機
FinTech開啟支付新時代

現在常常聽到的FinTech究竟是什麼?它其實是「金融科技」的縮寫(Financial Technology),網路加上行動交易興起,自然帶動金融的新科技面貌。

目前台灣民眾的支付模式雖然尚停留在信用卡、悠遊卡、預付儲值卡等,不過,台灣人對中國民眾透過支付寶來支付日常生活一切開支的消費方式,愈來愈不陌生。隨便問一位剛從中國旅遊或是出差回來的人都知道,做為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支付寶,從叫車、繳水電費、訂購便當到投資理財等,無一不包。

當支付寶在2015年12月正式登台,不僅陸客來台可以用來付款,包括中華電信、遠傳與台灣之星也陸續導入支付寶付費服務,勢將刺激台灣支付環境的變化。台北市寧夏夜市擴大使用支付寶後(左圖),吸引的不僅是陸客人潮,業績也提升1成。

相較於傳統銀行無論在轉帳或貸款上都必須收費或具資格限定,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性與寬裕的資格認定,在行動裝置普及的年代,勢必將催生更多金融科技商機。

3. 大數據商機
未來可預測更可回應

從2012年就開始受到矚目的大數據(Big Data,又稱巨量資料),早已成為行銷、研發或是預測未來的重要依據。

隨著2015年物聯網蓬勃發展,資訊即時取得後,透過雲端儲存、管理、分析,民眾的食衣住行無一不被精準行銷。延伸到各行業,零售業可以透過數據來預測熟客消費行為、房仲業透過數據採集為客戶量身訂做購屋模式、農夫也不必看天吃飯可用數據預測天氣變化。一旦數據異常,即可提前預警,並及早修正。

4. 社群商機
個人粉絲團點「讚」成金

意藍資訊「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指出,2015年全台社群輿情共有4大發展趨勢:

●台灣社群普及度高,影響力大,青壯年涵蓋率達96.1%。

●鄉民聲音成主流,89.1%民眾以社群為主要影響來源。

●社群擴散速度快,隨時隨地,以小時計算,帶動輿論風向。

●網友習於在網路上表達意見及情緒,自媒體興起後,往往虛擬空間內的性格比本尊還多話;情緒言論年增率28.3%,酸民偏多。

網路社群已經是台灣傳播最快的工具,各類Facebook粉絲專頁也被廣泛作為行銷通路。例如「閱讀」、「谷阿莫 AmoGood」、「那些電影教我的事」等百萬粉絲團,都是善用獨特觀點,透過貼文與短片,獲得網民極大的回響與流量,進而吸引廣告主青睞。

5. 銀髮商機
從生活型態開發藍海

2016年除了總統大選受到關注,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超過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是不可擋的趨勢,它既是人口危機的困境,卻也帶來銀髮商機的興起。在中國,已將年年暴增的高齡人口納入未來「十三五規劃」,不僅全面放寬銀髮產業進駐,也帶動銀髮族市場的相關服務與商品。

《無所不在的銀髮商機》一書中,研究日本高齡社會權威的村田裕之指出,一般人對銀髮商機多帶成見,以為不過就是醫療保健市場,事實上,只要深入了解銀髮族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到處都能找到企業或是個人創業的新藍海。

6. 共享經濟商機
讓任何資源都閒不下來

從Uber到Airbnb,2015年就已在全球掀起風潮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2016年會更大放異彩,顛覆服務業所有的規則。

什麼是共享經濟?《經濟學人》的定義:「在網路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出租。(On the internet, everything is for hire.)」共享經濟為什麼受到年輕人歡迎?站在受雇者立場,透過共享經濟,一方面可以賺取額外收入,又因為工作時間彈性,可自行決定工作量,從而可以自主安排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正如Uber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在《經濟學人》專文指出:「美國目前已經有5,300萬人從事彈性的接案工作,其中38%屬千禧世代。」

而站在消費者立場,當網路打破消費者與供給者間的仲介藩籬,讓過去看不到的閒置資源,能夠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重新組合曝光,以低成本、方便的途徑取得,又何樂不為?

也因此,共享經濟催生出各式各樣正夯的App,食衣住行無所不包,儼然是年輕一代最熱門的新創商機。

7. 懶人商機
人在家中坐,貨從天上來

「懶人包文化」的擴大,就是懶人商機。根據東方線上2016年兩岸生活型態趨勢研討會資料統計,從中國網友的資料分析來看,大部份的用戶並非勤快人,76%的受訪對象不愛做家務,只有24%的人自認是勤快人。由此可見,懶人生活所創造出的懶人經濟,前途絕對是一片光明。

在台灣,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指出,台灣網友擁有特別的懶人包文化,包括希望得到大量資訊,卻不愛花時間研究;對美容、時尚及流行網站訪問範圍大於其他國家,停留時間卻最短。

既然愈來愈多網友都有日理萬機的資訊需要瀏覽,日常生活的固定瑣事,就更希望一指搞定,讓宅男宅女宅在家中不僅可以得知天下事,還能搞定所有消費所需。

快速送貨、無人機等新物流方式的興起,便屬懶人經濟的一部份。透過實體企業與電子商務結合,提供家政、生鮮配送及社區等服務,從線上到線下迅速一氣呵成,不僅解救懶人們的生活,也為網路新創企業帶來更多尚待發掘的商機。

8. 女性商機
千面女郎需要多元潮服務

女力崛起,全球女性如今無論在政治、教育、創業及消費端都舉足輕重,女性創業家不僅大增,也帶動了女性財富增加與商機的成長。

以近年全美正夯的辣媽服飾店EVEREVE為例,創辦人譚特(Megan Tamte)不僅是位年輕母親,更透過分眾經營方式,專門針對媽媽量身訂造獨一無二的購物環境,從推娃娃車的動線到兒童遊戲區的設置,甚至提供不一樣的購物服務,像是衣服沾到油漬怎麼辦、如何找到可以隱藏產後變形身材缺點的衣服等。《公司》雜誌(Inc.)報導,這家連鎖辣媽服飾店從2004年開幕以來,已擁有59家分店,11年來每年營收成長平均30%,2016年還要再開出8~10家。

傳統對女性需求分類的行銷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身兼多職、財富與自主性日益增加的「千面女郎」。2016年,誰最了解女性,就能再度創造出更多的女性商機。

9. 富人商機
亞太富翁想不到的,你能幫他做到

根據凱捷顧問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公司發布的〈2015亞太區財富報告〉,亞太區的富裕總人數已達到470萬,成為全球富裕人士最多的地區,其中中國與台灣加起來就佔了101萬人。此外,提供富裕人士高端服務的奧思禮(Aspire Lifestyles)內部統計,2014年全球禮賓服務案件共210萬件,年成長率達23%,由此可見,亞太地區的富人商機正在水漲船高。

這些富人商機不僅帶動精品成長,奧思禮台灣禮賓服務案件分析顯示,過去5年來,台灣富人對「品味體驗」、「旅遊規劃」、「健康養生」的使用成長率快速增加。進一步分析,相較於中國富裕人士消費行為傾向於特殊活動,例如包機及遊艇,並愛好蒐集名表及古董字畫;台灣富裕人士在旅遊方面則偏好美食結合文化的精緻體驗,並喜愛文創精品。總之,能搶先一步嗅出金字塔尖端族群的心理需求,便容易挖出他們口袋中的金礦。

10.環保商機
霾害助長綠色經濟

人類過度開發為環境帶來的傷害,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近幾年飽受霾害之苦的中國與台灣。

為了防止吸入過多霧霾導致心肺功能受損,除了口罩及空氣清淨機的銷售直線成長,各類相關環保商品應運而生。

日前加拿大一家公司以加拿大洛磯山脈純淨空氣及氧氣包裝成產品,一罐售價14~20美元(約新台幣460~660元),結果搶購一空,甚至引起其他業者跟進。可見過去綠能商品多屬時髦玩意或凸顯價值觀的選擇,現在卻因人類生命受到威脅,愈來愈成為必需品。

BY 楊倩蓉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想改變自己累積多年的壞習慣,或重新建立起好習慣,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自我管理與信心喊話,偶爾藉助一點高科技的外力,絕對可以讓你事半功倍。
今天開始,每天花30秒在這些網站上吧!

每逢年初、月初或每個星期一,除了盤點下階段的目標之外,你是否也常在心底立下好多個新目標,並要求自己「這次一定要做到」?

小從規定自己要天天吃早餐、固定慢跑30分鐘;大到如期完成企劃案,或養成按部就班的工作態度,都不是能一蹴可幾的事。畢竟,改變自己多年累積的習慣,並不容易,除了心理層面的自我管理和信心喊話,必要時,你還需要外力的協助──例如某些高科技產品,或甚至就是你目前使用中的電腦!

美國《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就針對「讓自己從無到有建立好習慣」此一主題,推薦了5個免費網站。如果你也有遲遲未能達成的目標、或迫切想培養某些習慣,不妨快速瀏覽或試用看看。無論是將它設為首頁,或每天打開該網站,花上30秒的時間自我檢視,相信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Momentum

這是知名度最高的「建立習慣」網站之一,習慣使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的你更不能錯過。安裝完畢,輸入你的姓名和今日目標之後,每天打開新網頁,都會跳出美不勝收的各地風景照,外加一句親切的問候和目標提醒。另外,旁邊也有待辦事項欄可以自行填寫,完成一項就打勾,兼顧功能和視覺享受。

go fucking do it

顧名思義,這個網站就是要你「別想太多,去做就是了!」而且為確保達成目標,還會賦予你一個小小的懲罰做為痛點。你只需要寫下目標、預計Deadline、信用卡號、選擇付費額度(從5~1,000元美金不等),並填寫一位負責監督你完成任務的朋友Email,系統就會自動開始幫你盯進度。如果監督者認定你沒完成,錢可是會自動扣款的!

Chains.cc

這個網站的視覺概念,來自一句俗語「don’t break the chain」。填寫個人目標後,它會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每當完成今日進度,圖像中的鎖鍊就會增加一小段,一天天越接越長。鎖鍊越長、越有成就感,好習慣也就無形中養成了。

42Goals

登入帳號後,這個網站會幫你建立一個版面簡潔的行事曆,將你每天的行程表與預定目標並列。兩相對照之下,你會更容易看出自己針對目標做了哪些努力(或者根本不夠努力)。透過填寫行程表,系統也會自動將你的日常行程依時間配比分類,如「工作佔70%」、「用餐佔10%」等,更方便進行自我調整。

Daytum

將建立習慣、時間管理與資訊圖表結合得最淋漓盡致的網站。註冊帳號、填寫預定目標後,系統會自動將你的預定目標與目前進度繪製成圓餅圖、長條圖等各式圖表,進度管理馬上一目了然。另外,它也有推出iOS版的APP,好習慣資訊圖表也能隨時帶著走。

BY 蔡茹涵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活到了三十歲,還只是做著自己不想做、薪水又少得可憐的工作,一種是還沒三十歲,就能存款數字滿滿,吃喝玩樂享受度日。

你必須知道,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並不是你當下的選擇,就能夠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三、五年前,你自己一開始的選擇。

現在,許多二十多歲的社會新鮮人,一個個總是抱持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他們沒有定性,工作換了又換;沒有方向和目標,天天做白日夢什麼都想嘗試。

結果就是,浪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卻還是兩手空空整天埋怨:「這都是命運的安排。」

其實,沒有改不了的命運,只有改不了的腦袋,那些成功的人不是他們天生比你命好,而是他們都知道,世界就是一列行進中的單向高鐵,只有不斷更新自己,才不會被社會無情淘汰。

不論現在的你幾歲、正站在哪個位置上,你只需要知道,每個當下都是決定未來的關鍵時刻,只要確立好自己的方向,那麼,將來你會站在哪裡?由你自己決定。

你內心的位置有多高,決定你職場的高度

我曾在規模不小的廣告公司當主管,當時有一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女碩士,進來我的部門當行銷企畫。

有一次開會時,某個資深同事當場指出她的企畫書,有個數據是錯的。

老實說,在工作節奏很快且競爭壓力很大的辦公室裡,我覺得同事的提醒是就事論事,不是針對個人,這個提醒是很好的。

然而,這位女碩士竟然當場發飆,把企畫書摔在桌上,指著同事的鼻子吼叫,說她這輩子從來沒有被人如此羞辱過,她相信自己的數據不會有錯,為何同事不先求證再來指控她,這種三流同事她無法共事,這間不入流的公司她也不待了。

說完掉頭走人,俐落瀟灑。

我記得,她那年好像剛好滿三十歲。

老實說,這樣的年輕人,我在職場中遇過不少。

不幸的是,他們雖然學歷都很高,但他們可能到了四十歲,仍搞不清楚一個事實:決定職場位置有多高的關鍵,不是學歷和出身的高度,而是取決於你內心的位置有多高。

我經常和同業的朋友聚會聊天,大家一提到人事管理,就異口同聲地哀聲嘆氣。雖然,每年國外都會回來一批名校畢業的MBA,然而,這些頂著名校光環的菁英,卻都忘了,組成企業的元素是人,而不是數據和學歷。

無奈,哈佛或史丹佛等名校,只會教出運用企管工具的經理人,卻教不出洞悉人情世故的生意人。

相對地,在別的部門裡有一位高職畢業的企畫助理。

據我所知,她來公司的一年內,就替她主管揹了好幾次的黑鍋,儘管她也覺得委屈,但她仍選擇繼續挺她的主管,直到她主管離職。

後來,我把她挖到我部門,問她為何願意吞下這些委屈。

她掉著眼淚說,她和其他同事不一樣,來這公司只是為了一份薪水和職位,她不一樣,她出身貧困,家裡只有她一個人讀到高職畢業,因此她在心中立下目標,她不是來這裡領薪水混日子的,她要學到行銷的技巧和能力,她要盡快獨當一面,她要在三十歲前,成為一個擁有專業技能的行銷企畫。

所以,不管在工作上有多少委屈,她都願意吞下去,因為,她要達成的目標是比一般人高的,當然了,她吞委屈和努力的額度,就要比一般人來得高。

我記得,她一年後就升為正式的行銷企畫了。

現在的年輕人,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學費的,實在不少,因此,來應徵的動不動都是碩士起跳。

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是眼高手低的公主或媽寶王子。

這種從小被慣壞的人,內在可以承受委屈和挫敗的額度,幾乎是等於零的。

當然了,如果你問他們自己一年後想站在什麼位置,他們的回答都是令人驚艷的,都是有自信和決心的。

然而,說歸說,等到我觀察他們一個月後,才發現他們幾乎是把公司當成他們家開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作主張把公司搞得一團亂,還要動用一堆人來幫他們收拾爛攤子。

再者,當大家留下來加班為他們闖的禍擦屁股時,他們竟然可以氣定神閒,大搖大擺地準時六點打卡下班。

可想而知,他們這種把公司當自己家的行為,讓那些留下來加班的資深員工,個個都想去掛號拿抗憂鬱藥,來讓自己忘掉這些公主和王子。

過幾天,我問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準時下班,在觀感和道義上有點不妥,會不會對那些加班的同事過意不去。

他們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都說時間到下班是他們的權利,是合乎規定的,至於其他同事要加班,是他們自己工作效率太差,才需要留下來加班的。

很顯然地,從他們的舉動和想法來推論,他們內心對自己這個位置的評價,似乎只到公務人員的高度,也就是說,一切按規定行事,他們不會為了公事和同事,犧牲掉自己的時間和利益的。

如此推論下來,他們信誓旦旦相信自己在一年後,都可以站上主管的位置,我相信,現實的狀況是:如果他們回到自己家爸媽開的公司去上班,這樣的想法是極可能實現的。

事實上,一個人內心有多大的抗壓額度,不是學歷或自信可以買來的。

相反地,抗壓額度是必須不停地在各種委屈和挫敗中,一點一滴被撐大的。

當你的吞委屈或抗壓額度夠大,你內心的位置,自然會升級到足以獨力完成一個專案,或帶領一個部門或團隊的高度。

同時,我也相信,那些少根筋的公主和王子,只要能在職場中被磨個三到五年,也有機會撐大內心的抗壓額度。

當然了,如果他們八字太好,都沒有機會上戰場被淬鍊一番,我絕對相信,當他們三十歲時,他們的位置可能還是在自家客廳或臥房的某個角落。他們的處境,說穿了也和他們家的寵物沒有兩樣吧!

BY 狄驤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商產業講究的是「大、通、快」,誰能做大規模、打通銷售環節,就可以快速拿下市場,獲得消費者青睞。

先補充3大知識領域,再用想像力串聯消費者與產品
然而,這樣的工作在哪裡?人才哪裡找?

電商產業講究的是「大、通、快」,誰能做大規模、打通銷售環節,就可以快速拿下市場,獲得消費者青睞。

「一放慢腳步,就被超越」的壓力,使得各行各業無不急於發展電商通路,相關人才也炙手可熱,只要在業界稍有成績和口碑,不只薪資高、升遷快,被挖角和跨國境發展的機會也相對較多。

然而,電商人才和傳統零售達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憑什麼懂電商就能走路有風?關鍵差別就在數位化、數據化和跨界演出3大能力!

4趨勢,宣告「電商人才年」

由於電子商務太熱門了,大家朗朗上口,各行各業都想沾上邊,它的意涵有被擴大解釋的趨勢。

到底什麼是電商?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定義,只要是經由電子化形式所進行的商業交易活動,都可稱為「電子商務」。亦即「商務+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而這也賦予電商活動無限的想像空間,不只賣實體商品,連賣「服務」的商業活動,也被納入廣義電商範疇。

展望2016年,台灣電商領域正朝著這種模糊邊界、充分跨界的特性邁進,而形成5大混種趨勢,從中可以窺見整個業態與人才未來最需具備的能力和特質。

首先,各行各業搶進電商領域,百花爭鳴,品牌經營自己來。電商人才不只要虛實整合,還要在虛實間自在遊走。

根據東方線上E-ICP資料庫統計, 2011~2015年消費者上網購物的比率已穩定養成,而且各大品牌不再只依靠大型電商賣場,而是開始自營專屬電商通路。

第二,跨境消費成形,企業與人才一起打全球賽。消費者無國界,在美國亞馬遜(Amazon)、中國阿里巴巴、台灣富邦momo購物網買東西,一樣是一指搞定。

第三,台灣在2014年開始啟動第三方支付合法化,兩岸金流議題解套,幾乎同一時間點,中國也開始實施電商直購進口法令,企業銷售腹地瞬間擴大,跨境消費商機進展飛快,台灣品牌都將2016年當作是將業務先伸進中國,做大規模,一舉開打「世界盃」的關鍵年。頻繁跨國商務旅行,也已成為電商人才的工作常態。

第四,電子商務不只比速度,也比便利。台灣都會區從1日到貨走向6小時到貨,展望2016年,嘗試2~3小時到貨的店家將迅速增加。富邦媒體科技總經理林啟峰指出,在倉儲系統到位後,台灣電子商務將可以做到消費者下單10分鐘內理貨、包裝完成,裝上物流車及時送出,電商人才也開始要精通倉儲、備貨成本的概念。

第五,由大批商務「通才科長」領軍。大數據應用普及化,當購物平台可以透過大數據科技,依照消費者喜好做出客製化產品「智慧推薦」時,電商團隊也可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按讚數預測,來書寫最有效的產品文案行文模式。未來電商人才必須具備將數據、市場、行銷、通路、科技等等一把抓的能力,同時還要兼顧消費者購買時的娛樂性和愉悅心情,等於是宣告「商務通才」的時代已經來臨!

影音廣告聯播平台果實夥伴公司董事長陳宏守形容,在電商領域最有力量的就是「科長」層級的中階主管。他們擁有策劃專案的能力,並往上溝通、向下執行,打造全新戰場。

在每個行業都搶做電商的態勢下,人才職缺到處都有,但人力嚴重不足。PChom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董事長詹宏志就直接預測,未來5年,台灣電商人才缺口將高達10幾萬、甚至20萬人,尤以工程師和電商企畫人員缺口最大。

林啟峰也明確指出,過去台灣職場一直講究跨界、跨領域人才,而這樣的人才面貌和需求真的在電商領域實現了!

「跨界,最需要的是想像力。要能夠跨足產業與產品know-how(知識)、數位科技與大數據解析,然後想像如何靈活運用這些技能,把消費者與產品端有效率地串聯起來,拓展新業務,」林啟峰說。跨界人才為企業帶來無限可能,職涯和薪資前景自然也無可限量。

目前,電商團隊和大數據團隊一樣,都是由產業專家、數位科技專家、數據統計專家3種人所組成。理論上應是產業專家最具跨界潛力,因為他們已深知市場動態,只要再進修數位科技和數據統計知識即可;但實務上,台灣電商界卻常由IT工程人員率先轉骨,領導團隊發展。

林啟峰自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管理科學碩士,曾任花旗銀行資訊部負責人,但最後跨足財務、行銷、電視購物、網路電商平台等多個領域。

個人練能力:數據+邏輯推理
企業養人才:鼓勵跨部門挑戰

林啟峰分析,電商人才想跨界自我養成,過程會有點辛苦,必須個人端和企業端都付出心力。

從個人面來看,資深工作者要心胸開放,勇於挑戰自我極限,跨領域進修;新鮮人則必須在學校時就意識到必須具備「通曉數據」和「邏輯推理」兩個基本能力。

從企業面來看,企業必須對人才跨界懷抱包容力,把跨界訓練當作必要成本,不能只想走捷徑從外部挖角,因為電商是新興領域,人才是真的稀缺。

以富邦媒體科技為例,內部鼓勵人才跨部門移動,跨部門升遷是常態,做不好被調回原部門是常態,因部門頂尖員工調動而發生短期戰力降低的衝擊也是常態。在這樣的文化鼓勵下,不管是職級三級跳或跨界不成功都很常見,內部眼紅或員工覺得沒面子的氛圍也會降低。

「我最常說,電商人才最講究的是有沒有把自己隨時裝備好,千萬別一開始就擔心能不能跨界成功。這一行是有guts(膽識)的人就全盤拿去,公司內最好有人可以取代我的職位,我就可以開心打高爾夫球,領豐厚股利悠閒過日子,」林啟峰說。你有企圖心挑戰電商高薪嗎?選對有完整人力培訓計畫的企業任職,便是一條基本捷徑。

BY 林奇伯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歲是人生的關鍵期。到了三十歲,你有你必須做的事,為什麼呢?如果不懂得大量學習,你跟其他同儕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如何「抓緊機會」讓貴人上門,想在短時間內找到很多貴人來成就夢想?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教你如何放大自己,抓準網路社群效應「讓陌生人變成貴人。」↘

對每個人而言,二十幾歲時都沒什麼差別。不過出了社會,經過十年歲月後,每個人之間就會逐漸出現差異。特別是三十五歲以後,持續成長者與停止成長者明顯地區隔出來。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會成長的人,毫無例外地,都相當地勤奮於學習。

好運的人和不幸的人就是不同,持續學習的人會有好運。以下,列舉七個帶來好運的行動準則。

這七種條件,對於遇到困難時,或平常不認真學習的人,單靠模仿也能喚來好運。「只要知道了這些,一定沒問題」,這句話也可說是輕輕鬆鬆就可學習的秘方。但其中雖然有些不同之處,但無論如何還是開始來記述這七點)。

1.徹底排除以自我為中心的邀約

社會上,有許多人會不假思索的拜託朋友介紹人脈、工作、借錢之類,以至於衍生出一大堆問題。這種人不懂得經營人脈,反而輕易的求助別人。他們都不懂得為對方著想。

請設想對方的心情。

他們一定不可能輕易就答應,相反的,當自己受人委託時,「我什麼都願意幫你做」等等的話,會這樣回覆你的人都是騙人的。如果請託了,至少或多或少,你都是「佔用」到他們的寶貴時間。對於這一點,請託者並未查覺。

總之,別莽撞地拜託別人,因為隨便的拜託別人,等同切斷與對方緣分的愚蠢行為,少了這分緣分,就再也無法喚回與對方之間的友誼。

2.徹底回應他人的邀約

看起來與1.矛盾,其實不然。

當然,要幫忙對方到何種程度,得看與對方的交情多寡而定。我認為人生至福是付出而不求回報。而且,我雖想過這種人生,現實中卻不可能。

人總有向人請託的時候。在這種重要時刻,最能發揮力量的即為平時累積的「人情債」。

3.排除無意義的會面與電話

每個優秀(能為你帶來好運)的商務人士,沒一個例外,大家都很忙。

他們無論時間或精神上,常被工作追著跑。所以,若非重要的事,就別見面或打電話。因為這等於在浪費人家寶貴的時間而已。而且如果被冷處理,你的心情必定也不會太好。

特別要注意打電話這一點。

有人會臨時想到什麼,就拿起電話給對方。但是,對方可能正在開會或正絞盡腦汁想點子,由於自己無法知道繁忙的對方此刻正在做些什麼,所以要更小心。

我接過這種毫無意義的電話,而數度懷疑對方的人品。有一次我很晚才下班回家,當在洗澡早到一半時,電話突然響起,那次也就因為出去接了電話而罹患感冒,對這事,至今仍耿耿於懷。

4.與人見面,一定要帶伴手禮

這並不表示,非帶數萬日圓的高級葡萄酒不可。

還年輕的你這麼做,對方反而會感到奇怪。而且,那種因你沒有準備高檔拌手禮而感到不悅的人,你無須與他來往,因為他們不值得進入你的人脈存摺裡。

伴手禮若能附帶對方不知道的「資訊」,最好。

就算你帶去的是一般性資訊,也可能因彼此年齡與興趣不同,而成為對方重要的資訊來源。報紙的剪報也不錯,將報導影印下來,這也是一種手法。

如果是影印新聞或雜誌,去便利商店用個一張十塊就可以解決,這種花費便宜的「新知」,比送數萬圓的葡萄酒,還讓人開心。

只要讓對方覺得:「和那傢伙見面可以聽到有趣的事。」之後,這個人將當作對方的優先見面對象,自然的就能深化彼此的感情。

5.見面後,要提早結束離開

就算有一小時的面談時間,花三十分鐘說完重要事項,別久留,就起身告辭。如果是閒聊,則別超過一、兩分鐘,讓對方覺得先前的三十分很有收穫。

如果對方是個大忙人,那麼賺到三十分鐘的感覺會更強烈。

如此一來,對方會對你留下印象,「和你見面,一點都不浪費時間」,反使得對方想多跟你聊一些。當下次見面的時候,氣氛一定會比前次更好。

6.學習離開的藝術

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好不容易約到對方以後,到了要見面的時刻,對方卻會因前一個行程拖延而遲到。這時,你應該等個五分鐘、十分鐘,但是若超過十五分鐘,就不用再執著等待了。

此時,建議在名片背面寫道:「百忙之中打擾您,真是不好意思,過幾天再跟您約。」

如此,會讓對方覺得對你「有所虧欠」,下次當然就能輕易的約到,且多少更有利於商談的進行。但是,如果是對方無論如何都必須見你的約會,則無論等多久都得繼續等待。

7.用寫信取代電話道謝,或至少寫E-mail

我雖然在3.寫道「別輕易打電話」,但是如果接受了對方幫忙的場合,則「一定」要回電致謝。

以為對方很忙,所以想儘速向對方道謝,這理由並不妥當。前述提及洗澡洗到一半衝出來接的電話,就是回禮的電話。回禮應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信中,或至少用電子郵件一字一句的寫下感謝之意,才是表達誠懇的理想做法。

電話用來當做與家人親友們聯絡的工具,就夠了…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關係,很重要!】20 個創造人脈的方法,學起來,讓「貴人」看到你!

在好萊塢,有句名言是:

「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是在於你認識誰。 」

 

而史丹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

一個人賺的錢,12.5 %來自知識、87.5 % 來自關係。

 

人脈,也就是你創造富貴的「金脈」

成功的道路上,

人脈比知識更重要。

發展人際關係,應當是我們優先順序最高的事...

 

用以下這  20 種方法,就可以培養你的人脈...

1、幫助他人成功

 

社交的本質就是不斷用各種形式幫助其它人成功。

共用出你的知識與資源、時間與精力、

朋友與關係、同情與關愛,

從而持續的為他人提供價值,

同時提高自己的價值。

 

2、努力讓自己的付出多於回報

 

因為你會為別人提供價值,

別人才會聯繫你。

所以多考慮別人而不是自己。


3、不要保留

 

不要以為友誼是有限的。

這是投資,會越滾越多。


4、成功的關鍵是慷慨大方

 

在社交中通行的不是貪圖便利,而是慷慨大方。


5、明確你的人生目標

 

你才能與渴望的交集就是你內心的激情。

什麼是你最興奮的事?

你做什麼事時會覺得時間過的飛快?


6、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越清楚你要什麼,

你就越能找到實現的方法。


7、習慣於為自己設立目標

 

讓你與眾不同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設立目標。

把夢想變為人生目標,再分解為小目標。


8、為發展人際關係設定計劃

 

打造交際網路是有過程的,

你的計畫應當包括以下三分:

 

(1) 你 3 年的目標,及每 3 個月的進度。

(2) 列出可以幫你實現每個目標的人。

(3) 如何與第 2 點中列出的人聯繫。

 

一旦你設立了目標,

就貼在你經常看的到的地方。


9、打造出你個人的“智囊團”

 

找到願意盡責幫助你的有識之士。

他們就是你的“智囊團”。


10、在你需要前,打造好人際網路

 

要你發現要用到別人之前,就儘早的保持聯繫。

重要的是把這些人當做是朋友,而不是潛在的客戶。

 

11、與你認識的人保持好聯繫

 

剛開始時,要關注於你當前人際網路中的人。


12、大膽

 

勇氣非常神奇。

能相似的兩個人發展不同,

可能僅僅因為臉皮的厚薄不同。

 

 

13、樂於求助於別人

 

樂於索取可以創造出機遇。

你應當像樂於幫助別人一樣,樂於向他人索取。

記住,要做好別人說“不”的最壞打算。

 

14、在畏懼面前考慮到收穫

 

厚著臉皮和不認識的人說話,

自然會害怕你可以失敗的窘境。

這是件有風險的事,要有收穫,

有成就就必須冒風險。

而什麼也不做就只有平庸。


15、尊重別人

 

尊重每個人,不分高低貴賤。

 

16、透明

 

敞開心懷是一種有益並極受歡迎的態度。

 

17、結交朋友

 

擅於交際的人,

不是在“撒網”,

而是在“結交朋友”。

廣泛收穫是自然的結果,

而不精心設計的目標。


18、做好準備工作

 

你要見誰?如何見?

見你之後他對你是什麼意見?

這些都不容忽視。


19、瞭解與你交往的人

 

如何你有足夠瞭解你交往的人,

可以深入他的領域,專業的與之對話。

你就能很容易得到讚賞。

找到一個豐富而有深度的共同點,

之後你們就能容易交往並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0、瞭解其他人的興趣

 

愛屋及烏,你很快就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小心!

你的字跡,說明了你的為人

 

成功的人,

永遠用小事成就完美!

 

「見字如見人」,

不輕忽任何細節,

追求完美專業形象,

才是成功人士應有的態度!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主管讓我們眼界大開,壞主管讓我們在挫折中成長,這可是職涯中最物超所值的禮物。

有些年輕人批評他的主管只會出一張嘴,什麼都不做。我說,有這樣的主管趕快學,倘若真是如此,那他厲害,靠一張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老闆不但不fire他,可能還升他的官呢,你一定要好好看出他的生存之道。

的確很多主管只出一張嘴,但大部分的情況是,一張嘴就能夠把事情擺平,你說這嘴厲不厲害。有的主管真的關係很好,我們想見一直見不到的人,他就有辦法喬到見了關鍵的人、講了關鍵的話。這是不是一種能力?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遮掩了我們的視力,看不到該看的東西。他會成為主管一定有其道理,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燈,否則不會花白花花的銀子請他來礙事吧!

倘若真遇到不好的老闆,看清他哪裡不好,好好警惕自己當主管時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你可以跟他比氣長,但如果你真的不認同他,最後還可以選擇離去,唯一不要做的事就是抱怨。

同樣的,若是優秀的主管趕快趁機好好近身學習,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更高,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

在我的職涯中,曾經碰過壞主管也曾碰過好主管,我就是用這種態度去看事情,尤其是碰到好主管的時候,我總是默默觀察,看他如何說話、如何做事,認同的我就偷學,不認同的我就警惕自己。這種學習最快又最有感。今天我之所以為我,這些主管們都有一定的貢獻。

我們一生中都會碰到不同的主管,不管好的、壞的,他們可都是我們的貴人,好的主管讓我們眼界大開,壞主管讓我們在挫折中成長。這可是職涯中最物超所值的禮物。

(本文原刊載於Cheers CLUB 管理.人脈.新連結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助理,一般人眼中,不是把它當成過渡性質的跳板,就是視它為一個幫主角處理行政瑣事的「配角」,自我價值不高。既然如此,自然也不會有人想到,原來把助理這個工作做到最極致,竟然還可以創造出第二份收入。

這就是筆記女王林珮玲(Ada)的真正身分:大學教授助理。白天,她忙著將教授老闆交代的任務,從開會紀錄、論文整理、研討會舉辦,到行程表安排,透過筆記分門別類,處理得井井有條;夜晚,她則把這項幾乎長達20年的工作心得放在部落格上,教人如何活用筆記術,至今點閱率超過150萬次以上。2010年,她更被出版社相中,相繼推出系列著作《筆記女王的手帳活用術》,不僅擠進博客來百大銷售排行榜內,創下佳績,版稅收入甚至讓她3年就還完房屋貸款,收入超過白天正職。

更難得的是,她的教授老闆——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黃聖杰稱讚林珮玲為「不可取代、可靠度最高的助理」。對於她在正職之外開拓出「第二事業」,不僅鼓勵,甚至比她還開心地說:「她並沒有因為副業而荒廢工作,甚至把從副業學習到的東西回饋到正業上,這是好事。」

究竟,林珮玲是如何透過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助理職務,練就一身本事,因而創造出第二份收入的曲線高峰?

選擇擴大能力的「舒適圈」

光是甘心做助理工作這麼久,林珮玲這一點就令身邊不少人覺得不解。眼見同輩朋友逐年功成名就,林珮玲也曾經面對旁人質疑的眼光,但她卻不為所動,反而為自己的工作引以為傲。

她說:「我很了解自己的個性,我是個不喜歡做決定的人,所以適合做助理。」正因為認識自己,所以她省下好高騖遠的時間,把眼光投注在手上的工作,並開始思考:「與其跳脫舒適圈到不熟悉也不擅長的領域,何不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意思就是,怎麼樣可以把自己唯一會的本事做到最好,而且愈做愈駕輕就熟?

1994年進入成大擔任助理,一開始,林珮玲跟其他人一樣,對於這份看似簡單、其實細節又多又繁雜的工作感到困擾。但是她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一般助理對工作通常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被動因應,她卻習慣從「如何解決問題,下次不要再犯同樣錯誤」的積極態度著手。

工作發現筆記妙用,自我升級

為了避免重複犯錯,她開始隨手記錄日常工作上發生的大小事,也就是這時起,她發現筆記本的妙用;一本年度手帳,除了可以按照上面的日期依序做好最基本的時間管理外,還可以把隨手記錄的紙張用打孔機打孔後,夾在筆記中,不怕臨時要找卻找不到。

從此,林珮玲開始不斷開發筆記本的多重功能,除了工作外,如何將私人日誌、理財紀錄、心情日記、未來計劃,全部記錄在一本筆記本內,方便隨時書寫。

她更研究出各類標註方式,甚至將買來的手帳筆記,重新改裝成自己需要的格式,像是為內頁畫上新的表格線條,利用透明塑膠資料夾作成內袋等,讓筆記本上的公私大小事,都能一目了然,毫不混亂。


把這些筆記術內化為生活習慣後,林珮玲發現,自己在工作上愈來愈有效率,組織能力也愈來愈強。過去令人頭痛的國際研討會籌辦,現在她輕鬆地列出一個清單,大家各司其職,只要按照時程表去做就好。

工作上有了餘裕,她更不斷升級相關能力:報名參加各類進修課程,從3C產品用法、電腦防毒與維護、電腦繪圖、簡報術、延伸到各種最新的雲端應用,讓自己的筆記術也可以跟著各種科技與新工具與時俱進。

把助理做到「熟能生巧」,大賣4本手帳書

2008年,朋友鼓勵她開部落格分享經驗,她開始公開多年來日積月累的筆記整理經驗,沒想到引來廣大回響,粉絲們紛紛奉她為「筆記女王」。除了彼此交流最新的手帳整理心得外,她也開始受邀演講,第一手傳遞各種手帳使用心得,因此引起出版社注意,至今已出版4本有關做好手帳的工具書。

林珮玲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竟然會無心插柳柳成蔭,為自己創造了另一個舞台,伴隨而來所增加的收入,更為她解決原先在房貸壓力下的拮据生活。

回顧當初,林珮玲說,她極力發展多功能筆記的理由很簡單:「要做,就要做最稱職的助理。助理的角色是門神,而不是看門狗。」她很認同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曾說過的一句話:「熟悉不等於能力,如果能進一步精進到『熟能生巧』,這才是能力。」

對她而言,也是如此。與其半吊子到處學不同的本事,然後投石問路看哪一個本事先開花,還不如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她也的確做到了,做到教授老闆出去時提到她,都引以為傲。

誰說建立雙料生涯,多元收入,一定要大費周章?無需千里尋覓,只要一個念頭的轉換,意外的機會自然開啟。就像林珮玲,小助理照樣也能成筆記女王!

老闆觀點》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黃聖杰:我的助理是T型人才

「她的本事就是幫我解決所有問題。」黃聖杰邊說,邊指著自己井然有序的研究室。這才發現,一般教授研究室多半充滿堆積如山的資料,但是環顧周遭,無論是高至天花板的書櫃到成排的矮櫃,或是幾張電腦桌,全部都井井有條地用紙箱與資料夾排好,絲毫不紊亂。

黃聖杰除了授課外,還接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研究案,三不五時更得到經濟部等各部門去開會,他常常隨手把拿到的資料或是紀錄往桌上一扔,以後臨時想到時,只要問林珮玲,就算是陳年資料,她也一定能立刻找出來。

黃聖杰拿著一個大資料袋,指著上面的鉛筆字說:「每天,她會把行程表輸入我的手機,如果當天有會要開,她不僅事先把資料整理好,放進資料袋內;連資料袋,她都特別選我要開會的部門使用過的,然後在上面再註記時間、地點跟開會內容。這等於是雙保險,我只要拿這只資料袋出發就好了,比別人都準備得充分。」


因為想看的書籍、想瀏覽的資訊太多,時間常常不夠用,林珮玲都一一幫他閱讀,然後做好筆記,甚至標記重點,隨時傳送給他。

「什麼是T型人才?她就是最好的典範。做事方法好不稀奇,重點是她會觀察別人遇到的問題,然後主動解決。她會廣泛地吸收需要的知識,連日文都去學,碰到我看不懂的日文專業名詞,她就幫我翻譯。我鑽研3D列印,她就大量閱讀相關資料。自己的能力紮根愈來愈深,最後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助手,」黃聖杰說。

問黃聖杰,現在如何看待助理的第二個身分?黃聖杰說:「她去演講,我都不會講什麼,因為她已經把工作做到萬無一失。」語畢,又額外加了一句:「她現在的演講行情比我高,我寫了30幾本教科書,還不及她寫的幾本書版稅多!」

  • 楊倩蓉
  • Cheers雜誌163期
  •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n Blumenfeld 曾在 Facebook 任職五年,去年八月離職,到 Designer Fund 這個設計師設群擔任共同總監,「Bridge」則是 Designer Fund 最近正在進行的專案,他們與舊金山許多重視設計、知名的新創公司如 Dropbox、Pinterest、Airbnb、Asana、Path、Rdio 等公司合作,一起協助發展新創公司的設計師社群2

    Ben Blumenfeld 說,儘管有些設計師基本上就是比其他競爭者更加出色,但一場面試很可能徹底改變團隊對於候選人的看法。有時一個設計師表現好到讓他們恨不得對方立刻加入,有時看似夢幻般的應徵者卻會把面試搞砸。

    回顧過去,有備而來的應徵者總是可以在面試過程中走得更遠,於是 Ben Blumenfeld 奉勸那些想加入夢幻新創公司的設計師做好以下的準備工作:

    1. 整理好你的作品

    篩選一下自己以前做過的專案,而且要準備得更深入,不能只流於視覺上的呈現,還要包括設計流程以及如何做出設計決策。許多新創公司將會要求你展示作品與經歷,請做好準備,針對每個參與過的專案,你要能回答:

    • 你解決了什麼問題?
    •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解決正確的問題?
    • 如何與其他人合作?
    • 你如何衡量專案的成功與否?
    • 這個案子是如何成功達到目標的,或是最終如何失敗?
    • 你還試過哪些點子/互動設計?
    • 從專案中學到什麼?

    2. 做好功課

    你應該要能在新創公司面試的時候展示出自己對於該公司專業領域的知識。如果他們問你對於目前的產品策略有何洞見,千萬別說「我不知道,我從來沒用過你們家的產品」,同時準備好回答:

    • 這家公司有什麼是讓你感興趣的?
    • 你喜歡他們產品的哪些地方?
    • 這家公司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在哪裡?
    • 這家公司的使命帶給你什麼啟發?
    • 為什麼你想在這邊工作?你想透過這份工作獲得什麼?你又能為這家公司做什麼?

    3. 構築你的生涯故事

    公司會想知道你的職涯發展軌跡以及背後的發展意向,這是讓新創公司明白你富有想法、懂得自我發展的好機會,他們會想知道:

    • 你在前一家公司待了多久,為何要離職?
    • 如何考量是不是要去一家公司工作?
    • 你想要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達成何種成就?

    準備好這些問題的答案,讓他們評估你適不適合。

    4. 準備好問題

    面試的最後階段通常都會問應徵者有什麼問題。你問的問題可以讓面試官明白你的思考流程、你對這份工作有多認真,Ben Blumenfeld 建議設計師準備以下這些問題:

    • 你們怎麼看待我是不是團隊成員的最佳選擇?
    • 你們公司目前的設計工作如何進行?
    • 你們如何讓設計師成長?
    • 是什麼讓你每天起床後來這裡工作?
    • 如果你們公司五年後達成了所有目標,這個世界會有何不同?

    5. 培養關係

    當你準備正式面試前,花一點時間認識一下那家公司的人,參加他們會去的聚會(研討會或是各種 meetup)認識他們、跟他們出去喝酒,這點對於要去新創公司面試會產生很大的差別,當你看到熟悉的面孔將有助於你放鬆心情,並且更有自信、更能在面試中做出令人信服的自我展現。

    包括他自己,Ben Blumenfeld 所處的地方隨時都有技巧高超、富有才華的設計師在換工作:Loren Brichter、Mike Matas、Tim Van Damme、Rasmus Andersson、Keegan Jones…… 他們沒有因為自己在蘋果、在 Twitter、在 Facebook 待了幾年就定下來,緊跟他們的 Twitter、部落格(還有 Dribbble),學習他們的心法、參考他們的作品,相信對有志成為一流設計師的你會有幫助。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計師是一種爆肝的職業,這大概很少人會有異議,不過加拿大設計師 Paul Jarvis 經常收到客戶的稱讚,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多工作或小型計劃,而且還有餘裕從事豐富的休閒活動。他整理了自己提高工作效率的心得1,無論是不是設計師,都能作為參考,當然也不是每一點都適用所有人,歡迎大家提供更多意見。

    • 不需要立即閱讀的電子報,請取消訂閱。先前我們已寫過信箱大掃除的好處多多,找時間清空信箱並取消訂閱沒用的電子報,可以省下很多整理的時間,未來也不會再被排山倒海的無用郵件惹惱。
    • 無需回覆或執行任何動作的郵件,請歸檔。空空如也的信箱讓人神清氣爽,把電子信箱轉化成代辦清單,我們先前介紹過的 Mailbox 就是這種概念。
    • 一次只做一件事。「多工作業」(multitasking)事實上讓你時常分心,任務反而更拖宕。
    • 關掉所有推播通知。信件,讚,還是有朋友在某則發文提到你,所有推播通知通通關閉。
    • 專心致志大概 35-40 分鐘後,伸伸懶腰、上廁所、喝水、眺望窗外、看看 Facebook,讓自己休息一兩分鐘後重整旗鼓,返回工作狀態。
    • 如果遇到挫折,呼吸點新鮮空氣、吃些零食、沉思個 10 來分鐘,把沮喪洗刷乾淨,回到崗位。
    • 將電視捐出去吧,從此不再收看無聊透頂的節目,突然多出好多時間。
    • 紀錄飲食以及感受,食物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吃錯東西可能導致疲憊、亢奮、無法專心。這可能有些麻煩,Paul Jarvis 的方法是簡單寫下食物成分,以及用餐後胃部、腦袋、精神的變化。
    • 不要在社群網站上追蹤太多人,它的功用是聯繫關係與提升價值,人數多寡沒有那麼重要。
    • 在高峰期工作,每個人都有精力最旺盛、最能專心在工作上的時段,在這個時段期間,關手機、不收電郵、不要安排任何無關緊要的會議或約會、移除所有可能讓你分心的事物。
    • 關閉社群網站電郵通知,分秒掌握誰加了自己好友、誰回覆的留言⋯⋯沒什麼意義可言。

    Paul Jarvis 「Don't work hard, work better」的工作哲學,強調忙碌並不等於生產力,耗在工作上的時間變少,我們能夠發現或成就更多更美好的事情,高效換人生,試試看吧!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脈的數量跟品質間,未必一定呈現正比關係。 有些陷阱和盲點,你必須注意。

    不要預先設定「對價關係」

    人脈經營是長久的事,並非短期的利益交換,若在與人互動的同時,心裡盤算的是「他可以立即為我帶來什麼好處」,對方一定感受得到。這樣的關係非常薄弱,往往還等不到有機會交換利益的時候就已經瓦解。

    開發客戶,不等於拓展人脈

    不少業務誤以為累積名片數量,可增加成交率,也代表人脈很廣。實際上,交換名片後,若沒有持續聯繫,傳遞自我價值,光是「認識」本身,並無實質意義。

    好人脈不等於結識名人或有權者

    有些人以為在派對上結交知名人士,換到名片、要到電話就心滿意足。其實,倘若這個人從事的工作層次比自己高出太多,這種落差太大的關係,不容易純粹,對方也多半在交往中會有所保留。

    對方不一定能很快成為導師或貴人

    找到人生導師很重要,但對一個素眛平生,或認識不久的人貿然抱著這種期望,顯然不切實際。這不等於希望對方自動將自己的經驗或所學分享給你?即使心中再渴望,也不適合開口要求或追求速成,只要悄悄認定就好。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漸有成果後,再向對方表示「其實我是受您的影響才有今天」,比較恰當。



  • 許瓊文
  • Web only
  •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人希望能活出最好的A級人生,在演藝圈中以用功好學聞名的邰智源,卻反過來談他悟出的C級人生。

    正當這個社會以「A咖」、「A級人生」來形容個人成就時,演藝圈大哥級的邰智源,卻撇開「A級人生」不談,反而與《Cheers》從「C級人生」分享起自己的「6C原則」。

    用FB帳號,即可登入會員,閱讀全文。

    他的6C原則,來自30歲時人生與事業低潮的體悟。然而,這段到四處流浪、廣泛閱讀的歲月,卻為邰智源往後演藝生涯大放異彩打下深厚基礎。在各種唯妙唯肖的模仿表演中,他特別喜愛引經據典,幽默之外更常發人深思。從谷底看到的人生風景,往往最真誠動人,邰智源的6C哲學,非常值得工作人細細品味。

    邰智源:人生只要6個C,就能安度低潮


  • 史書華、導讀:李欣岳
  • Cheers雜誌112期
  • 圖片來源:黃建賓
  •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lephone English: Emma's top tips

    電話英語8訣竅:教你如何透過電話與外國人溝通!

    一般來說,溝通對象主要是企業外的人員,電話應對所反映的應該是企業的風貌,精神、文化,甚至管理水平、經營狀態等等。因此,你如果在電話應對上表現不當,就會導致外部人員作出對企業不利的判斷,所以,在許多大型企業中,電話的禮儀和技巧往往是新進員工上崗培訓的必備內容。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做一份從天賦出發的職涯規劃清單

    在《超完美職業追求術》一書中,提示了我們如何自天賦為起點,逐步規畫出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首先,你可以自問3個問題:

    ●我是誰?

    我的天賦、潛能與個人特質是什麼?

    ●我為什麼要工作?

    讓你產生動機、興趣與意義感的事物是什麼?

    ●我在哪裡工作?

    想要處身的職場環境、與場所是在哪裡?

    將這3個問題的答案連結起來,可以得到初步線索,再歸納成職業規劃的具體元素,擬定行業範圍,最後取得一張屬於你的職業清單。

    舉例來說,若你的天賦是「教學」,最感興趣的事物是「讓別人成長」,想要的職場環境是「與人接觸多的環境」,職涯3要素就是:「教學+讓別人成長+與人接觸多的環境」。

    接下來,你可以思索:有哪些職業範圍可能符合這3個要素?大學講師、補習班教師還是企業講師……?一步一步縮小範圍,確立職涯清單。

    2. 日常工作中,逐步以「擅長做的事」取代「應該做的事」

    業務員是否非要口若懸河、活潑外向才可以?不盡然!在保德信人壽首席壽險顧問方國誠的工作中,「聽」比「說」更是他經營的重點。

    入行之初,方國誠也跟大部份業務新手一樣積極鍛鍊口條;但他天生不是說話非常具感染力的人,再練,也很難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但有一次,與一位高階主管的面談中,他只是好奇問了對方一個問題,就讓對方話匣子打開,一聊2個小時,且之後成交迅速。事後,方國誠回想:「原來『相談甚歡』來自讓對方暢所欲言,而我只需要真心傾聽。」

    從此他學會少開口、多傾聽、多提問,反而讓客戶卸下心防,同理心與不具壓迫感的親和力,也成為他的個人特色,因而造就10年獲壽險業務最高榮譽MDRT(百萬圓桌會員)合格殊榮的輝煌戰績。

    檢視你目前的工作狀態,大多數時間,你是拿來「追趕」,還是創造「領先」?如果前者佔了大部份,那麼趕快進行調整!

    至於如何確認自己的「強項」,並且讓原本擅長的事變得更擅長?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出了一項「回饋分析」法。

    首先將想做的事當場記錄下來,並具體寫下完成的目標期限。經過一段時間後,用以下幾個基準檢討: 不斷重複這幾個步驟,便能找到自己的強項,並把原本擅長做的事磨練得「愈來愈厲害」!

    3. 持續累積外界對你的印象


    一次又一次地累積、強化,別人對你的認知才會愈來愈鮮明。


    就像部落格天后彎彎,從一個平凡上班族蛻變為人氣作家,關鍵在她鍥而不捨,持續在網路上發表創作。因為不斷更新內容,養出一批粉絲,才埋下日後出版社主動敲門,為她出書的種子。

    《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的作者佐藤等,在書中以自己為例指出,在自我診斷出「學習」跟「包容」是他個性的強項後,他就開始在工作上實驗如何發揮,2003年他創立「杜拉克讀書會」,至今已經舉辦250次。

    他喜歡新想法,也喜歡蒐集,於是從2004年起開始寫部落格,蒐集杜拉克的語錄,加以分類、整理,慢慢地,愈來愈多人認同他是研究杜拉克的「達人」,出書、帶領社團,也為佐藤等開拓了另一個可以耕耘的事業。

    4. 秀出來!大膽推銷自己

    不要害怕主動告訴別人,你跟其他人不一樣。這樣,在別人出現某種需求、或需要某種服務時,才會當下立即想到你。

    業務天王吉拉德(Joe Girard)在他的汽車銷售生涯中,不論何時何地,只要遇到人,他一定掏出名片發給對方;在餐館吃完飯,他總是大方多給一點小費,引人注意,再附上兩張名片,透過這些「不尋常的舉動」,吉拉德只有一個目的:讓別人記得他。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寫信鼓勵年輕人,在領導者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有了成績後,要主動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如此一來,相關的機會之後才會繼續掉到你身上。

    積極爭取組織內外能讓你凸顯強項的工作,然後留下紀錄,並廣泛地與身邊的人分享。

    5. 發展個人品牌,替自己說一個好故事

    創造更強的差異性,這就進入下一個階段:個人品牌的建立。

    行銷商品需要好故事,個人也一樣,你能不能說一個自己的好故事?

    5歲就會翻滾、倒立的黃明正,一開始在台灣各地展現他的倒立絕技時,不是被當成街頭賣藝,就是七年級耍酷自high。但是,透過一張張結合台灣風土之美與他倒立身影的照片釋出,加上黃明正細膩動人的文字記述,大家開始慢慢知道台灣有個「倒立先生」,以及倒立先生背後那股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

    在這之前,沒有人想過「倒立」也可以變成個人志業,但是黃明正用他的故事喚起許多人心中對夢想的渴望,再轉化成對他的支持。於是,在走完環島2萬公里後,環遊世界對他來說,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打響自己就一招》作者孟脫亞(Peter Montoya)指出,說自己的故事時,記得一定要緊扣3項重點:

    1.你是誰?

    2.你做些什麼事?

    3.為什麼你與眾不同?


    用引人注意跟帶著感情的描述,會更容易勾起大家對你的共鳴。

    6. 善用數位平台,口碑一傳百

    要打響個人品牌,絕離不開媒體傳播。現今,社群網站、部落格是個人最好的平台。

    運用數位工具打造個人品牌時,有幾個原則必須把握:首先,清楚確定方向。你希望呈現出什麼形象?給誰看?吸引誰的注意?

    如果希望凸顯自己某個領域的能力,更具備權威感與說服力,那麼深度論述、影片分享或示範、撰寫容易被轉寄的講義、剪報,都是更快散布口碑的方法。

    此外,數位平台也是打造人脈的好工具。但許多人在Facebook上的朋友名單成千上百,卻沒有區分出親疏遠近及重要性,這就難以發揮作用。

    《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一書中,提出「朋友衡量商數」(Friend Assessment Quotient, FAQ)的概念,針對不同關係的朋友給分加以管理,在「朋友爆炸」的臉書時代特別有用:

    ●1分是你實際上不認識的朋友。

    ●2分是你幾乎不認識、或只知其名的人,他們有可能是你想認識、感覺有趣的人。

    ●3分是你認識的點頭之交。

    ●4分是你的朋友群,雖然這其中還有分等級。

    ●5分是你的生命線、救生圈,即需要時永遠可以支援你的親密摯友。

    你可以把部份時間投資在你想認識的人(2分),把更多時間花在3分的人身上,讓他們晉升為4分,然後與你最熟稔的5分朋友保持密切聯繫。

    7. 打入專業的「關係圈」

    若是你想轉換目前的工作,朝另一個可能的舞台發展,那麼,引起「行家」的注意,絕對是第一課。

    那些手握關鍵資源或機會的重要人士,他們的眼光通常投向何處?發現後,你就要設法將自己「放在聚光燈下」。

    投身專業團體、參與各種專業聚會,是廣結人脈,自己發掘「貴人」的不二法門。例如,若有心朝人力資源領域發展,你可以參加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等組織開設的課程,獲取相關專業認證,開始建立專業關係圈中的人脈。

    一開始,先不計較報酬得失,不放過任何可以提供貢獻的場合,絕對是必要的。就像喜劇諧星郭子乾本來在演藝圈中負責道具,第一次在王偉忠製作的《連環泡》中演出時,即使連續NG 36次,也沒有打退堂鼓,只要能當臨時演員,他一定搶先。是這樣的毅力,終於贏得王偉忠的注目,終於開展他的演藝之路。

    比賽是另一個增加曝光的好地方。不妨多參與國內外各類獎項,如新銳設計師古又文,就是因為在2009年參加美國最大藝術設計機構Gen Art舉辦的國際服裝設計大賽,擊敗超過千位的參賽者,得到「前衛時裝獎」,一舉成名。儘管在這之前,設計路上,古又文已整整走了13年。但直到那一次,他才真正驚豔世人,打開往後際遇之門。


    美國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曾說:「當你在工作中為人所知,那麼你就成功了90%。」讓自己的天賦被看見、被肯定,成功也就不請自來了!


  • 吳永佳
  • Cheers雜誌137期
  • 文章標籤

    rubyc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